本報駐衡水記者 李海菊 通訊員 周俊嶺
  “深州村莊四百六,先說榆科二八莊。趙村相連清河坊,歷史豆腐美名揚……”每每閑暇時,深州市榆科鎮趙村的張保合、李吉祥、於志學3位老人都會拿出他們整理而成的《深州村名彙編》讀上幾句,探討一番。這本薄薄的小書里,記載著深州每一個村子的地理、歷史、環境、發展情況,也飽含著這3位古稀老人對本土文化的濃濃深情。
  重新修訂《七言雜字》
  張保合、李吉祥、於志學3位老人都是退休職工,經常在一起舞文弄墨、談古論今。一次,3人偶然看到了一本老年間長輩上私塾時的習字手稿,其中有一段吸引了他們———“趙村相連清河坊,落泊東南是龍堂。橋子薛莊王洛寺,角里楊村在兩旁……”這不是村裡的老人們曾經提及的《七言雜字》嗎?3人如獲至寶。相傳,清朝末年,趙村一位老秀才在教私塾時編纂了一本本土教材《七言雜字》,裡面記述了全縣大部分村名和部分村子的歷史,可惜的是,這本書後來失傳了。
  3人看到習字手稿由於年代久遠已損壞大半,而且很多村名未被編錄進去。這本鄉土教材源於本村,不能讓它就這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,於是,他們萌生了一個共同的想法———重新修訂此書。
  奔走1000多公里修訂成功
  說乾就乾,2011年,3人正式開始修訂工作。他們找來深州地圖、《深州地名資料彙編》、《深州縣誌》等資料,先將全市的村名和地理位置梳理了一遍,然後一個鄉、一個村地整理。3位老人對一些村子的特點及現狀有了一定的瞭解,再加上資料上的記載,所以大部分村子整理起來比較順利,但還是有些村子,無史料可查,這就需要實地查訪了。3位老人騎上自行車,按著名單挨個兒去打聽。
  有時,為了走訪一個村子,3位老人一天要騎行三四十公里。“畢竟上了年紀,體力不行了,回家後經常累得翻不了身”,於志學說,但人們的熱情大大鼓舞了他們,每到一處,人們知道他們的來意後,都非常熱情。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,很願意和他們交流自己村子的歷史。一次,到大禮寺村,一位80多歲的老人拉著他們的手,非得留他們吃飯。老人給他們介紹了村裡歷朝歷代的名人典故,一直談到傍晚。
  為了獲取資料,3位老人輾轉奔走了60多個村莊,行程1000多公里。由於老本《七言雜字》七言為一句,還押韻,編寫有不小的難度。雖然有些功底,但難免有時候也得絞盡腦汁,3位老人精益求精,經常為了一句反覆推敲,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。2013年4月,《七言雜字》終於修訂成形,改名《深州村名彙編》。
  村名彙編引發熱烈反響
  《深州村名彙編》共13頁,正文2954字。村民於志發、李文松、孫志祥主動出資印製了第一版,孫會祥出資印製了第二版。一天晚上,於志學接到了王井鎮一位熱心人士打來的電話,說書里有一處錯誤——— 侯家村屬於王井鎮,書里錯編進了大屯鎮。於志學一查,果然如此,他非常感動:“想不到這麼一本小書,卻引來那麼多人關註。這是咱深州人對本土文化的一份愛啊。”《深州村名彙編》現在已經陸續印製了3次。偶有前來求書者,3位老人必然欣然相贈。書編成了,3位老人卻並未停歇,他們正在籌備著繼續完善,對書里一些內容進行註釋,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,將它用做學校的校本教材,讓孩子們從小多瞭解深州、熱愛家鄉。
  (原標題:深州3位古稀翁整理出七言古詩體《深州村名彙編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w68rwsh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